潮彩是中國陶瓷彩繪藝術中的一朵奇葩。近年來,潮州市潮安區(qū)天地源陶瓷有限公司在研發(fā)骨質瓷生產技術的同時,聯(lián)合潮彩工藝大師積極探索骨瓷彩繪新技法,使潮彩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。
在潮安區(qū)天地源陶瓷有限公司展廳里,陳列了近2000個品種的骨瓷產品,其中包括花瓶、茶具、餐具等器型。
據了解,骨質瓷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、羊等食草動物骨灰而得名。天地源陶瓷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攻關,研發(fā)了釉下骨質瓷的彩繪技術,并于2010獲得骨質瓷釉下潮彩裝飾工藝研究及產品開發(fā)三等獎。
天地源公司負責人曾曙光表示,該廠研發(fā)骨質瓷至今有10年,對骨質瓷的生產流程,各方面的技術也比較成熟。為讓潮彩藝術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(fā)展,近年來,天地源陶瓷公司積極探索骨質瓷釉下彩新技法,為潮彩藝人搭建創(chuàng)作交流平臺。
原潮州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陳俊榮表示,骨質瓷是一種新的產品,在原來傳統(tǒng)固有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發(fā)揮、創(chuàng)新,所以,這個廠有這樣的條件,提供給大師一個非常好的平臺,這對潮彩傳承發(fā)展有非常大作用。
目前,在天地源公司進行骨質瓷釉下彩創(chuàng)作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有10多人,其中既有專攻人物、山水、花鳥的,也有在骨質瓷釉下彩探索油畫的畫壇新秀。據介紹,骨質瓷釉下彩因其胎薄,且須經過反復多次才能燒成;因此在燒制過程中,經常發(fā)生不確定的變數。
對于新技術的探索,有幾十年畫潮彩經驗的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劉小平則表示,以前都是畫釉上,釉上的瓷面比較滑,畫起來比較流暢,F在轉變成骨質瓷畫釉下,是畫在瓷坯上,有時候線條難度也非常大,另外,感受最深便是色彩,經常是彩有燒無,其實是由于用料、燒成溫度不同。
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蔡禧平亦有同樣的感受:因為骨質瓷彩繪是釉下,用水色,線條很不流暢,用筆滯慢,也容易干燥,上色難得非常大。燒釉容易出現裂紋,要燒成一件完整作品難得非常大。